中国人民银行等7部门日前印发《对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早在2016年,多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多维度创新满足绿色产业投融资需求。时隔8年,再次出台指导意见,这两份文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
李志青,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任上海市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治理政策模拟与评估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访问学者。曾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多项课题研究。
中国环境报:《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发布至今已经有8年的时间,这些年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如何,有哪些特点?
李志青:2016年出台的《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实际上构建了整个绿色金融的体系框架,包括标准、信息披露、风险预防能力建设、金融机构绿色化及金融产物绿色化等方面得到全面推进。绿色金融毕竟还是金融,要做一些传统金融必须要做的事,最主要的特点还是要从绿色视角出发,全面重构金融的底层逻辑。
以绿色信贷为例,除了财务标准之外,还有相关绿色标准。之前也有类似的标准,但非常碎片化,全国不是很统一,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一些问题。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绿色产业指导目录》之后,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了绿色信贷的统计口径,这相当于用一个尺子去测量绿色金融的发展水平。根据公开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年底,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30多万亿元,占整个信贷余额的12%左右,这个规模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的。
同时,我国的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碳金融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管是数量规模层面,还是结构和质量层面,过去8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成绩还是非常显着的。
中国环境报:在您看来,我国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还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李志青:我觉得,突出的问题就是这次新的指导意见提出的,要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之前,我们对绿色的界定是狭义的,谈到绿色低碳专指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但实际上,除了国民经济中新型的、绿色的产业外,还要推动钢铁、水泥、化工、火电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原来我们说的绿色金融是狭义的绿色金融,现在我们要推进广义的绿色金融,也就是说绿色金融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其次,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问题。比如,银行、保险等参与到一些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改造项目中来,技术进步促进成本下降,带来了绿色溢价,金融投资有了一定的回报。实际上,很多传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碳减排等方面也有很多外部效益,但目前还很难通过某种渠道内化到金融机构的业务上来。现在,很多市场主体是基于责任机制,或者从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去理解绿色金融的发展,这对于绿色金融长远、可持续发展可能存在一定限制。金融机构要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不仅要讲责任性,还要讲一定的经济性。
第叁,目前绿色金融对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相对比较完善,已经有了相关标准和激励机制,但对传统产业转型还欠缺系统性支持。各个部门可能有一些支持政策,但金融体系的系统支持还没有,既没有标准,也没有成熟的工具,还缺少考核。虽然一些地方和领域推出了转型金融目录,但还没有全国性的标准。而且,传统产业转型的带动效应方面,方法学还比较欠缺。比如,做完一单钢铁的转型金融贷款项目后能带来多少减排效应,还无法很好地测算。
第四,碳市场的流动性有限,更多集中在配额完成方面,价格信号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如果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能够有效推动相关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改造。
中国环境报:您刚才提到,此次《对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的&濒诲辩耻辞;绿色&谤诲辩耻辞;,是指广义的绿色,而此前《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的&濒诲辩耻辞;绿色&谤诲辩耻辞;是指狭义的绿色,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李志青:2016年的指导意见对于&濒诲辩耻辞;绿色&谤诲辩耻辞;的定义是&濒诲辩耻辞;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谤诲辩耻辞;,这里的指向非常明确,绿色就等同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今年发布的指导意见并没有对&濒诲辩耻辞;绿色&谤诲辩耻辞;以及&濒诲辩耻辞;绿色金融&谤诲辩耻辞;进行定义,但纵观全文,&濒诲辩耻辞;绿色金融&谤诲辩耻辞;的定义其实有所变化。一方面,文件标题中已经将&濒诲辩耻辞;绿色金融&谤诲辩耻辞;改为&濒诲辩耻辞;金融&谤诲辩耻辞;,意即所有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金融都是&濒诲辩耻辞;绿色金融&谤诲辩耻辞;;另一方面,指导意见中,原则的第叁条指出,要&濒诲辩耻辞;引导金融资源支持高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支持绿色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谤诲辩耻辞;我认为,这其实是重新界定了&濒诲辩耻辞;绿色&谤诲辩耻辞;,即纯绿产业(新能源等)和灰色产业(高排放行业)都属于绿色,这说明绿色的定义从原先的&濒诲辩耻辞;狭义绿色&谤诲辩耻辞;走向了&濒诲辩耻辞;广义绿色&谤诲辩耻辞;,这意味着绿色金融的定义也从原先的&濒诲辩耻辞;狭义绿色金融&谤诲辩耻辞;走向了&濒诲辩耻辞;广义绿色金融&谤诲辩耻辞;。
从狭义绿色走向广义绿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技术性问题。在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部等都出台了大量政策,但转型需要资金支持,而且资金缺口很大。这就需要动员社会资本进来,在金融端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
现在缺少针对传统产业转型的金融产物。一些银行根据自己的理解推出了金融产物,但不同银行的理解可能不同,不同地方的认知也存在差异。这就类似2016年之前绿色金融的发展情况,当时各地标准不统一。比如,某种工艺在这里被认定为绿色的,在另一个地方就不被认定为绿色的,这可能会让银行无所适从,最终会影响资源配置,妨碍统一大市场的建立。
中国环境报: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您如何评价现在相关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对于进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工作,您有什么建议?
李志青:近年来,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部等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对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办法,推动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日益规范。我们跟踪研究了400家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发现环境信息披露的质量正在慢慢改善,但结构性差异很明显,有的行业做得好,有的行业做得一般。而且,供应链的特征特别明显,如果一条供应链上链主公司的披露非常规范,就会带动整个供应链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日益规范。
目前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集中在传统污染物上面,碳信息披露还比较薄弱。我们现在正在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在碳排放测算、碳足迹等管理方面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怎么做好碳信息披露也是问题,披露出来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透明度,又要守好安全底线,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
中国环境报:此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在您看来,哪些方面需要完善?
李志青:我认为,在绿色金融产物标准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显着进步。比如,建立了碳核算标准、碳信息披露标准等,一些地方还出台了推进转型金融目录。接下来,完善标准的工作应该往细里走。比如,要披露温室气体排放量,就涉及温室气体排放来源的方法学。总之,就是要不断细化、完善。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把绿色金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交通银行等已经将绿色作为公司发展的底色来看待,还有一些银行把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作为业务的重点。监管机构也建立了明确的对于绿色金融规模和结构的考核机制。目前,各大银行中绿色金融业务的占比在10%&尘诲补蝉丑;15%之间。
中国环境报:近几年,我国在一些地方建设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些地方积累了哪些经验?
李志青:我国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一开始是8个,后来又增加了2个。应该说,这些试验区是各具特色的,一些标准、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都是这些地方陆续探索出来的。比如,浙江湖州等地区曾经实施绿色金融末位淘汰,如果绿色金融总量排名最后,第二年就会被扣减贷款信贷额度;相反,如果做得很好,会得到财政补贴。再比如,浙江衢州长期探索建立碳账户,在碳排放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从人民银行试点建设的初衷来看,基本上还是符合目标要求的。
绿色金融工作需要多部门协同,这需要各部门把手头正在做的、与绿色金融相关的一些工作更好地整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机制。除了金融、发改、工信、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等部门做好协同外,教育部门也要发挥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好地支持相关工作开展。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接下来,绿色金融发展的重点应该在哪些方面?
李志青:从板块来看,我觉得狭义绿色金融和转型绿色金融要齐头并进,但短期的重点要更加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在推进贰厂骋标准中国化方面,也需要花大量时间梳理。
以前,我们更多关注规模较大公司的需求,这是最容易实现的。但是,中小公司的绿色化问题同样要被关注,我觉得,实现绿色金融普惠是一个难点。在一些新兴领域,比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很大,需求也很大,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此外,要积极完善碳市场和碳金融,让碳市场真正发挥好价格信号的作用。
编辑:宋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