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飞箩;&锄飞箩;&濒诲辩耻辞;生物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谤诲辩耻辞;
2022年5月10日,国家发改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十四五” 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并介绍有关情况。这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聚焦人民群众在“医”“食”“美”“安”领域的更高层次需求,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四大重点领域。引发市场关注。
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竞争最激烈的前沿领域和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正不断刷新在医学、农业、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世界人口、粮食、环境、能源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生物经济发展蓝图日益清晰,或将引发新的科技革命。
作为一种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全新的经济形态,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物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
广义地说,生物经济是指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来生产食品、能源、生物技术产物和服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具体地说,生物经济是以生物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依托,以生命科学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以生产生物技术产物或提供相关服务为目标,在遵循自然规律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满足人类对医药健康、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工业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需求,并形成具有相应规模生物产业的经济活动。
最近叁年,生物医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合成生物学研究快速发展,先进工业生物技术迭代升级,促进生物产业发展成为重新定义绿色产物和生产方式、开启下一代生物经济的重要突破口,成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科技产业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吸引了大量公共投资和社会资本,形成了价值数百亿美元级的投资风口。
这场发布会首次提出&濒诲辩耻辞;生物经济&谤诲辩耻辞;概念!
5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有关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周健、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出席,介绍《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
王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要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李克强总理多次对生物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系统谋划和整体推动我国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刚刚,《纲要》已经公开发布了。下面,我从5个方面简要介绍《规划》编制情况和主要内容。
一、《规划》编制的主要考虑
这部《规划》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在编制过程中,我们重点把握了4方面要求。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生物产业门类、体系齐全,具备加快发展生物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生物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尚属空白。为此,《规划》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顶层设计,坚持前瞻布局,坚持整体实施,注重生物经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调发展,以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配置、使用为基础,系统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国民经济的医药、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广泛渗透,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为生物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支撑国家战略。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生物经济发展与全球生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形成重大历史性交汇。为此,《规划》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生物经济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为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叁是营造良好环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更新速度快、迭代周期短,对相关技术审评与产物准入等政策提出新要求。为此,《规划》提出遵循生物科技发展规律,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协同发力,从行业准入、市场应用、知识产权等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加快形成有利于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四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生物安全已普遍成为大国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此,《规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统筹生物经济发展与生物安全保障,着力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生物经济发展的生物安全风险。
二、《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规划》明确,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濒诲辩耻辞;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合作共赢、造福人民、风险可控&谤诲辩耻辞;的基本原则,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生物是典型的技术先导型领域,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是发展壮大生物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方面,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务必要将创新摆在生物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生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二是坚持系统推进。发展生物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联动,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又要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政策链协同,促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因此,要强化系统观念,科学施策,统筹谋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生物技术向更多领域广泛融合赋能,加强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动能。
叁是坚持合作共赢。深化生物经济领域的开放合作,是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因此,要务实推进技术、产业、生物安全治理等环节的开放合作,协同推进&濒诲辩耻辞;引进来&谤诲辩耻辞;和&濒诲辩耻辞;走出去&谤诲辩耻辞;,以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生物经济效益互利共赢。
四是坚持造福人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发展生物经济的根本目的。当前,现代生物技术蓬勃发展,为保障人类本体健康、自然生态和谐提供了新方案。因此,要强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客观规律,实现生物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融互促,确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造福人民群众。
五是坚持风险可控。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叁、《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目标
《规划》制定了&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时期发展目标,概括起来就是&濒诲辩耻辞;5个新&谤诲辩耻辞;: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公司数量显着增加;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着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显着提升;生物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更加广泛惠及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基本建成国家主导、防控兼备、多元立体、机制顺畅、基础扎实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生物领域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体制机制和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生物技术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审评审批、市场准入、产物定价、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入。
《规划》对2035年发展目标作了展望: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产业实力雄厚、融合应用广泛、资源保障有力、安全风险可控、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
四、《规划》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具体任务
重点包括5个方面。
一是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坚持发挥创新在生物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强化市场导向、需求牵引,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优化区域布局,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加快推动生物经济创新发展。
二是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信息等产业,推动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产业发展,培育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生物技术惠民应用试点示范,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
叁是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开发和综合利用力度,健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体系,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形成生物资源安全保护、有效开发、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为医药、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四是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完善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提升应对重大疫情和生物安全事件的风险防控和处置能力,切实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五是努力优化生物领域政策环境,遵循生物科技发展规律,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协同发力,持续深化技术创新、行业监管、市场应用、国际合作等领域改革,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投入,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框架,加强政策先行先试,加快形成有利于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此外,《规划》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在&濒诲辩耻辞;医&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食&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美&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安&谤诲辩耻辞;领域的更高层次需求,提出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质替代、生物安全4大重点发展领域,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生物资源保藏开发、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7项重大工程。
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重点包括3方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强化对生物经济发展的统筹,健全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重大规划、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
二是营造良好氛围。加强生物技术科普宣传,营造有利于公众客观、科学理解生物技术的环境。加强生物经济发展智力支撑,推动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支持举办国际性生物经济高端论坛,提高我国生物经济影响力。
叁是强化协调配合。各地方和国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抓好《规划》落实,加快制定配套政策,共同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壮大。切实抓好督导评估,确保《规划》目标和整体战略任务落地落实。
答记者问
王翔: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对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来说,&濒诲辩耻辞;创新&谤诲辩耻辞;就是&濒诲辩耻辞;牛鼻子&谤诲辩耻辞;,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为此,《规划》将&濒诲辩耻辞;坚持创新驱动&谤诲辩耻辞;作为&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发展生物经济的五个原则之首,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着成就。一是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濒诲辩耻辞;零的突破&谤诲辩耻辞;,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超级稻、人工合成淀粉、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二是产业创新持续活跃。近年来,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生物公司占比达1/3,&濒诲辩耻辞;十叁五&谤诲辩耻辞;期间规模以上医药公司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生物制造体量进一步扩大,现代生物发酵产物占全球70%以上份额。叁是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叁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上市公司、90%国家一类新药、85%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物,来自这些区域。同时,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控。
当然,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公司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还比较少,百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
为此,《规划》坚持问题导向,从4个方面部署提升生物经济创新能力。
一是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瞄准重点领域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研发计划,超前部署引领性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生物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行&濒诲辩耻辞;揭榜挂帅&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赛马&谤诲辩耻辞;制度,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开展前沿生物技术创新。
二是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强化公司创新主体,发挥龙头公司引领支撑作用,培育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支持龙头公司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壮大新型创新力量,支持建立产用联合体,加快研究型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建设,鼓励建设行业研究院和创新发展联盟等。
叁是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引导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集聚,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推动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向高端化、国际化、平台化方向发展。
四是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鼓励国内科研机构主动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鼓励公司加快融入国际市场,推动重点产物走出去。建设对外合作生物产业园,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探索开展先进生物治疗诊断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南方都市报记者:医药工业事关人民生命健康,是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当前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形势如何?
周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在短期内对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协同配合,全力推动包括医药行业在内的各行业复工复产,连续出台一系列惠企政策,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从2021年医药工业发展态势来看,医药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生产、效益均实现较快增长,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国际合作不断加快,投融资市场愈发活跃,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良好开局。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高速增长。2021年,医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3.1%,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15.3个百分点,高于全部工业整体增速13.5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占比达到4.1%,对稳定工业经济增长作用进一步增强。实现营业收入33707.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8.7%,较上年同期提升11.4个百分点,增速创近5年来新高。实现利润总额7087.5亿元,累计同比增长67.3%。二是创新发展水平逐步提升。在国家鼓励创新的大背景下,我国医药创新步入快车道,医药研发投入、在研新药数量均呈现大幅增长,完成临床研究申报上市品种日渐增多,获批创新产物数量呈现逐年快速递增态势。2021年我国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再创新高,为近5年来最高水平。叁是生物医药及疫苗行业发展迅速。2021年,生物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制造等子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918亿元,同比增长113.8%;实现利润在医药工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达41.7%,有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整体来看,医药工业的走势是持续向好的。《规划》对&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期间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作了专门部署。下一步,我部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规划》要求,持续推动我国医药产业迈上新台阶。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记者:《规划》提出,要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近期,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质等生物领域新技术广受关注。请问,对于进一步推进相关技术创新与攻关、促进产业培育和应用有何考虑,中科院有什么具体举措?
首先,我们认识到,原创性、引领性基础研究是生物领域技术创新的基石,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为例,正是通过对化学催化与生物催化模块的深入研究,创新了高密度能量与高浓度二氧化碳利用的生物过程技术,从而设计出非自然二氧化碳固定与人工合成淀粉新途径,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
另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正在发生科研范式的重塑变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科交叉融合等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必将对未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突破带来重大影响。如何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加速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进步的进程,是科学家乃至全社会都在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这一突破令人振奋,但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挑战。从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持续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例如,进一步加强淀粉人工合成背后的能量转化规律、化学键生物活化与成键机理等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探索光、电、化学能等多种能量形式与淀粉合成的耦合方式;将机器学习与理性设计应用到酶分子进化研究,极大提升淀粉人工合成途径中的酶活性;同时探索淀粉人工合成新的技术原理,进行多技术路线的系统布局。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叁年行动方案,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中科院作为战略科技力量的建制化优势,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资源协同方面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组建专业背景跨越化学催化、计算生物学、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酶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年轻研发队伍,为人工合成淀粉的持续攻关夯实人才基础;同时加强平台条件与研究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学科优势与技术特色提供关键保障。从而推进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协同,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力争推动人工合成淀粉向产业化迈进。
新华社中经社记者:《规划》首次提出了&濒诲辩耻辞;生物经济&谤诲辩耻辞;的概念。请问哪些产业将成为生物经济的支柱产业?
王翔&苍产蝉辫;:生物经济涉及面广,覆盖较多产业领域。为突出重点,一方面,《规划》明确将满足人民群众&濒诲辩耻辞;医&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食&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美&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安&谤诲辩耻辞;新需求作为生物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规划》明确加快生物技术广泛赋能健康、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产业多样化水平。《规划》从以下4个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经济支柱产业。
一是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体现在3个推动:推动基因检测、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助力疾病早期预防;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新型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提升疾病诊断能力;推动基因组编辑、微流控芯片、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与生物药研发融合,提高临床医疗水平。
二是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系统生物学、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物生产能力和质量;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
叁是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剂,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
四是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骋、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物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规划》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战略性产业。请问,作为工业主管部门,&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周健:生物医药产业是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和强大的供给能力不仅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还因其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强大的动员组织能力和韧性,对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平稳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期间,将不断布局和优化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前沿生物技术研究,例如重大传染病防治共性关键技术、重大疾病防控与新药创制、新型诊疗设备与治疗技术等;加快培育引领未来前沿生物技术方向,例如干细胞新型治疗技术、先导型农业新品种设计等;持续发展前沿生物技术的新兴交叉领域,例如生物催化剂、工程细胞的设计与创制技术等。以上布局将根据国家战略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优化调整,从而着力推动重大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和技术转化,突破解决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与&濒诲辩耻辞;卡脖子&谤诲辩耻辞;问题,推动生物经济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生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生物强国建设。
新黄河记者:生物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规划》如何部署提高生物安全治理水平?如何体现保持生物经济发展与生物安全治理的平衡?
王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叁十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2020年10月,我国首部《生物安全法》颁布实施,在法律层面对生物安全内涵、防控体制、重点领域安全等作了规定。
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规划》编制中,始终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生物安全法,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濒诲辩耻辞;坚持风险可控&谤诲辩耻辞;作为发展生物经济的5大原则之一,明确到2025年&濒诲辩耻辞;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谤诲辩耻辞;。《规划》专门设置2章对生物安全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一方面,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生物安全治理机制。集约化建设生物安全基础设施,规划用好战略资源平台,加强运行的全维防护和废弃物安全处置,提升生物安全科研和生产保障能力。提升应急物资储备、生产和调度效能,加强对各类生物安全风险监管,强化生物安全风险防控科技支撑。完善各类疫情监测预警防控体系,提升疫情应急处置能力。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健全生物资源监管制度,开展生物资源全面普查,夯实生物资源保护技术基础。健全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建立生物资源科学评价体系,强化生物资源利用平台支撑。规范生物资源安全共享,完善生物资源数据库和生物资源信息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国家生物资源共享体系,推进生物资源受控共享和安全交换,实现我国生物数据资源统一汇交共享。
原题为:中国首次提出&濒诲辩耻辞;生物经济&谤诲辩耻辞;五年规划!哪些产业将成为重点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