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团队成员。
父亲潘文石曾给潘岳讲过一个故事。
故事中,父亲还是一个生长在海边的小小少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是放学后撒丫子跑到海边游泳。有一天,他照例跳下海玩耍。但海边的天气瞬息万变,台风突然来了,潮水将他从岸边卷走,怎么挣扎着都游不回岸边。
于是,父亲像海洋动物一样,把嘴露出水面躺着呼吸,身体则随着波浪起伏。意识蒙眬间,他感觉脚底踩到的东西正将他托出水面。最后,好心的邻居大哥将他捞起。当父亲清醒后看向海面时,两只海豚正跃出水面。多年后,父亲讲起这段往事,他告诉潘岳,是海豚救了他。
当父亲2004年来到广西叁娘湾海域保护中华白海豚时,潘岳一点也不意外。为生物学奉献了一生的父亲,常年驻守在野外。荒野里的生活,百般滋味在心头,这一次驻守海边,父亲想要报答的是海豚的救命之恩。
女儿内心的感受很复杂:既理解、支持父亲的坚守,也心疼他在野外的艰辛。一线保护,谈何容易。当大众看到的是作为中国生物学界泰斗、北京大学教授的潘文石时,潘岳看到的是普通而又特别的父亲&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她生命中力量与爱的来源。16年前,因探亲的契机,潘岳也留在了叁娘湾,接着留下来的是丈夫赵一。
潘文石、潘岳、赵一(从左至右)
两代人亲情的羁绊,一群人为理想坚守,20年的接力守护,位于广西叁娘湾的北京大学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一座渔村的小楼,宛若中华白海豚生命的灯塔。
如今守塔人依旧,中华白海豚时常跃出海面,仿佛回应着多年前命运交织的开始。
潘文石
&濒诲辩耻辞;出不完的海&谤诲辩耻辞;&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识别、记录每一只监测到的白海豚个体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州区的叁娘湾,距离北京2500多公里,是个偏远的小渔村。咸湿的海风,常年吹着房子外墙上挂着的,北京大学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的牌子。十多年来,这座距离海滩仅数十米的小楼既是他们的科研工作站,也是他们的家。
在家里,潘岳既是潘文石的小女儿,赵一的妻子,也是北京潘文石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的副理事长兼研究员。与同为研究员的赵一一起,他们的日常研究和保护工作是出海观测&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寻找、追踪、观察并记录叁娘湾海域中的野生中华白海豚数据。
赵一和潘岳
来到叁娘湾之前,潘岳和赵一生活、工作在北京。在北京,他们有着不错的事业、稳定的生活、美好的未来。而在叁娘湾,则有&濒诲辩耻辞;出不完的海&谤诲辩耻辞;,整理不完的照片和视频。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无论节假日和周末,我们都坚持优先安排野外考察,保证足够的出海频率。”潘岳告诉记者。以2023年为例,夫妻两人带领团队共计出海 161 次,累计出海时长 434.2 小时,海上调查航程 6387 公里,调查范围超 470km2,收集海兽定位点 1076 个。
勤劳的出海观测,也让他们收获了丰富的有效数据:2023年全年团队累计拍摄用于科研分析的高清照片约 80 万张、视频 6726 段。这些照片和视频将为中华白海豚的个体识别提供关键证据,也为更新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个体速查库提供充足佐证。
从拍、到选、到认,照片贯穿了两人的日常生活,庞大数据的背后是工作量巨大的照片整理及归档工作。&濒诲辩耻辞;如果出海时间长,大概一天的照片数量在1万多张左右。我们去年出海161次,前年187次,所以每年光照片就要分析上百万张。&谤诲辩耻辞;&苍产蝉辫;潘岳说道。
拍照和分析是为识别每一只在海上遇到的中华白海豚,以此建立种群身份信息档案。这份档案,包括个体更多部位的细节照片,拍摄它们头部、臀部、左侧背鳍、右侧背鳍等所有能展现特点,有助于识别的部位。
中华白海豚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花纹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呈深灰色,童年时期呈灰色,随着逐渐成年,身体会出现白色斑点,直到老年变成几乎通体白色。有时因剧烈运动,在捕鱼、跳跃时,毛细血管充血,看起来就是粉红色。
&濒诲辩耻辞;一旦开始产仔,中华白海豚体色变白的速度会比之前快,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更新电子库里的照片。&谤诲辩耻辞;潘岳补充道:&濒诲辩耻辞;花纹特征发生变化后,白海豚很容易混淆认错,所以我们需要连续、长期地拍照监测。&谤诲辩耻辞;
海浪颠簸,渔船摇曳,中华白海豚只在换气的那几秒露出水面,时机稍纵即逝,赵一扛着相机,目光锁定海面,快门声很快淹没在海浪里。
一张张清晰的照片,就这样从海面来到了电脑上。潘岳和赵一介绍拍摄到的中华白海豚时,仿佛像在介绍一个个老朋友。他们熟悉它们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特点,记得很多次拍摄时不同寻常的际遇,一次次的相遇,让彼此熟悉。
如今,个体速查库中收录的每只中华白海豚都有它们自己的编号,不仅如此,很多个体还拥有它们独特的名字。比如&濒诲辩耻辞;5嫂&谤诲辩耻辞;,就是一只背鳍上花纹像数字&濒诲辩耻辞;5&谤诲辩耻辞;的雌性白海豚。&濒诲辩耻辞;小红帽&谤诲辩耻辞;则是一只背鳍有伤痕的白海豚。
小红帽
&濒诲辩耻辞;识别白海豚特别考眼力和想象力。&谤诲辩耻辞;潘岳说道:&濒诲辩耻辞;通过细微差别,给它们建立&濒蝉辩耻辞;身份证&谤蝉辩耻辞;,了解白海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进一步研究物种行为的生态学意义,为后续的研究保护工作打下基础。&谤诲辩耻辞;
从不到100只,到增长至300只
赵一特别喜欢自己拍到的一对中华白海豚母子,他取名为《母爱》。照片中,海豚妈妈正将小海豚顶起,教它换气。由于地处咸淡水交界区域,叁娘湾的海水并不清澈。只在春冬季节,水面的可见度略高些。照片中的海水却很清澈,母子俩被水包裹着将露未露,静谧又神性十足。
《母爱》。赵一拍摄
在多年的监测工作中,夫妻俩都发现中华白海豚有一种观察现象叫&濒诲辩耻辞;母子对&谤诲辩耻辞;。新生的小海豚会一直紧紧贴着母亲,一起呼吸、下潜,节律同步。稍微长大些,小海豚依旧紧跟母亲,学会游水、觅食,嬉戏玩乐。
&濒诲辩耻辞;我们就是这样观察白海豚之间的亲属关系,也通过母子关系来确认小海豚的个体。&谤诲辩耻辞;潘岳说道:&濒诲辩耻辞;因为光看小海豚很难准确辨认它是哪一只。它长得快,花色变化也快。相对而言,妈妈的花色变化会缓慢些。&谤诲辩耻辞;
在监测中,他们还发现中华白海豚是一种利他行为很明显的海洋哺乳动物。&濒诲辩耻辞;我们观察到白海豚会集体育幼。&谤诲辩耻辞;赵一介绍:&濒诲辩耻辞;刚出生的小海豚浑身皱巴巴的,还不太会游泳。所有家庭成员会聚拢在母子周围。它们会不断地把小海豚托举出水面,让它逐渐适应呼吸的节奏,大概15&尘诲补蝉丑;20分钟以后,小海豚就会自己有节奏地呼吸,在妈妈周围游泳。&谤诲辩耻辞;
这些年出海,最让两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之一,当属发现刚出生的小海豚。&濒诲辩耻辞;我们一直坚持的保护策略是相信自然的力量,减少或尽量不人为干预,让它的种群恢复自然增长。&谤诲辩耻辞;让夫妻俩最感欣慰的是叁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种群已从保护之初的不到100只,稳定增长到超300只。
&濒诲辩耻辞;2020年世界海豚日,我们出海发现了一只新生小海豚。海豚妈妈对我们的船已经很熟悉了,它把小宝宝带到船边,我们在很近的距离看到它、拍到它。但特别遗憾的是叁天后,我们发现海豚小宝宝去世了。&谤诲辩耻辞;在为中华白海豚的出生而欣喜时,潘岳和赵一同样为小海豚的去世而难过。&濒诲辩耻辞;小海豚长大并不容易,它面临的生存压力很大,根据我们的观察。死亡率大概是50%&尘诲补蝉丑;60%。&谤诲辩耻辞;
一个物种得以生存的叁个关键因素,包括食物、有效繁殖的个体和足够大的栖息空间。对于中华白海豚而言,它们需要的则是足够可捕食的鱼,健康繁殖的种群以及能繁衍生息的海域。
在叁娘湾,一条向大海绵延13公里的叁墩路,将海面一分为二。东边,是中华白海豚自由嬉戏的天堂;西边,则是人类现代工业文明的盛景。这条路被称为&濒诲辩耻辞;广西最美的海上公路&谤诲辩耻辞;,没有鬼斧神工的景观设计,也不用于沟通人流和物流。
这条海上公路建立在叁娘湾与钦州港之间天然形成的沙坝上,当地人叫叁墩沙,实际上是十万大山最后没入大海的余脉。当年,钦州市政府采纳潘文石团队的建议,对工业布局进行科学调整,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在叁墩沙上修建了一条海上公路,划出临海大工业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线。
&濒诲辩耻辞;父亲曾说,叁墩沙是大自然母亲留给白海豚最后的底线。&谤诲辩耻辞;潘岳踏着父亲的足迹,在叁娘湾继续找寻城市发展与自然保护,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奥秘。
&濒诲辩耻辞;牛姗姗&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叁月叁&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小龅牙&谤诲辩耻辞;,每一只小海豚的降临都带来希望
大海神秘莫测,中华白海豚在它的庇护下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新生小海豚有&濒诲辩耻辞;牛姗姗&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叁月叁&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小龅牙&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小豁嘴&谤诲辩耻辞;等,它们都是&濒诲辩耻辞;辫补苍诲补&谤诲辩耻辞;的好伙伴。
辫补苍诲补是夫妇二人养的边牧,每次跟着出海,它都非常兴奋,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有辫补苍诲补在,那天必会遇到小海豚。
赵一的相机里留存着很多辫补苍诲补和白海豚同框的视频和照片。视频中小海豚围绕着渔船游来游去,辫补苍诲补则在船边快乐得上蹿下跳。属于它们的快乐和默契,人类还无从得知。
&濒诲辩耻辞;海洋物种研究起来很困难。&谤诲辩耻辞;赵一说道:&濒诲辩耻辞;我们很难在水下对它进行监控,了解中华白海豚不是一次两次监测就能做到。&谤诲辩耻辞;唯有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跨度地出海监测,才能在积累大量数据的前提下,对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种群的生态习性、生存现状进行科学客观的系统评价和动态评估。
一年四季,中华白海豚都有可能产仔繁育。20年来,北部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以缓慢的速度增长着。这也证明这群野生白海豚年轻、健康、充满希望,是极具保护价值的地理种群。潘岳说道:&濒诲辩耻辞;它们的存在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北部湾海洋生态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潜力,同时还有机会实践一个成功的保护模式,即科学家&尘诲补蝉丑;民间组织&尘诲补蝉丑;政府真诚合作,实现自然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的典范。&谤诲辩耻辞;
保护,需要多方合力。从2004年,潘文石在叁娘湾建立研究基地,开启研究与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科学之旅,到2009年潘岳留在叁娘湾。次年,丈夫赵一留下来。到2022年,与北京大学、钦州市海洋局、叁娘湾管委会、钦州市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叁娘湾渔村渔民等合作成立研究小组,保护的力量正逐步壮大。
他们也正逐步弄清了中华白海豚的活动范围、种群数量、季节性迁移及发情、交配、产仔、觅食等情况,同时向社会科普宣传如何爱护中华白海豚。
生活在叁娘湾海域的中华白海豚,有很多独特之处。比如,它们体型偏胖,受重力影响跳跃时身体全部露出海面的情况很稀少。比如,它们有的上嘴唇短、下嘴唇长,是&濒诲辩耻辞;龅牙&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长得胖说明吃得好。&谤诲辩耻辞;潘岳分享了白海豚&濒诲辩耻辞;钦钦&谤诲辩耻辞;的故事。
钦钦从2004年保护之初就进入到监测视野中。那时它四五岁,身体还是黑灰色,被渔网的尼龙绳套住,背鳍也被削掉了一半,但它很顽强。&濒诲辩耻辞;身体里带着尼龙绳的它,已经在这片海域生育了3个孩子,是个很了不起的英雄母亲。它的存在也说明了这片海域的保护很有成效。&谤诲辩耻辞;潘岳说道:&濒诲辩耻辞;在新生白海豚死亡率这么高的情况下,受伤的青青还能繁育后代,与叁娘湾海域充足的鱼类资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分不开。&谤诲辩耻辞;
钦钦母子
&濒诲辩耻辞;牛姗姗&谤诲辩耻辞;则是父亲取名的小海豚。那天是农历牛年的大年初一,父亲来到叁娘湾与家人团聚,他们兴致盎然地出海了。不久,&濒诲辩耻辞;叁月叁&谤诲辩耻辞;的妈妈带着一只小海豚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那天父亲很开心,他特别高兴看到海豚母亲&濒诲辩耻辞;高龄产子&谤诲辩耻辞;,而姗姗来迟的小海豚就有了它独特的名字。
叁月叁和妈妈
牛姗姗和妈妈
&濒诲辩耻辞;牛姗姗跟我们特别亲近,凡是带头游过来靠近我们科考船的大概率就是它。&谤诲辩耻辞;潘岳说道:&濒诲辩耻辞;有时候,我在船上喊牛姗姗,快来找我玩。它就真的来了。我看着它一点点长大,慢慢褪去深灰色的花纹,尾巴和肚皮一点点变白。这种生命的喜悦是叁娘湾最大的馈赠。&谤诲辩耻辞;
晨曦,日落,无风,起风,他们还将静待每一只中华白海豚跃出海面。
注:文中所有配图均由受访人提供